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大学教授阿玛亚·奎雷哈斯教授专题讲座“国际关系研究的文化转向:方法与警示”成功举办

2025115日,由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中国战略研究院主办的“海外名家讲座”在同济大学衷和楼404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大学法学与政治学院教授阿玛亚·奎雷哈斯(Amaya Querejazu)作题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方法与警示”(Cultural Tur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Methods & Caveats)的主题演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心副研究员唐敏、人文学院博士后宋竹芸、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阮功松担任与谈嘉宾,同济大学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石之瑜教授主持讲座。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及校内外教师、博士生、硕士生2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奎雷哈斯教授从“关系性”(relationality)与“多元宇宙或复合宇宙”(pluriverse)两大核心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其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全球治理范式的挑战与重构。她指出,关系性是多元宇宙的核心背景,挑战了西方主导的“原子论”认知传统,即认为世界由彼此分离、独立存在的实体构成。相反,关系性强调现实本质由相互联结的动态关系构成,不存在先于关系的独立实体。这一视角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主张对立事物之间需平衡共存。在此基础上,奎雷哈斯进一步引入“复合宇宙”概念。她强调,多元宇宙并非简单的文化多样性,而是指多个现实世界共存、交织并相互作用,不仅包括人类世界,还包括自然世界、灵性世界等,每个世界都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与存在轨迹。她批判了西方将线性时间观、主客分离、人类中心主义等认知框架视为“普世标准”的做法,指出其本质上是殖民主义的知识产物。

在实践层面,奎雷哈斯深入探讨了复合宇宙理念如何重塑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的结构与逻辑。她指出,现行全球治理机制建立在单一现实观基础上,以国家为中心,导致原住民、自然实体及其他非人类存在在决策过程中被系统性忽视。她主张推动更具包容性的参与结构,例如设想“联合自然”(United Natures)而非仅止于“联合国”。此外,她以《巴黎协定》为例,指出当前气候协议仍基于“人与自然分离”的框架,局限性显著。若以多元宇宙为基础,环保政策将更侧重于共生保护与生态平衡,而非资源利用。最后,奎雷哈斯进一步强调,多元宇宙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实践的方法论,核心在于“关注作用,而非定义”。她分享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复合宇宙传记”的实践,通过诗歌、音乐、影响与手工艺等形式,表达自身与自然、文化、灵性世界的联结,帮助学生觉察日常生活中被主流认知忽略的多元现实。

在与谈互动环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心副研究员唐敏从批判制图学角度探讨了复合宇宙在空间认知与地图表达中的可能性;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宋竹芸结合文化地理学,就“地方感”与“世界构建”提出方法论反思;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助理教授阮功松以东南亚稻作文化为例,分析文化逻辑如何影响外交行为与区域治理。三位与谈人围绕复合宇宙的理论落地、文化本质化风险及方法论创新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场师生也踊跃参与,就“复合宇宙如何转化为具体政策”“非西方认知传统如何与当代国际制度兼容”等问题与奎雷哈斯教授进行交流。她回应指出,感知多元现实并非要求每个人成为“原住民”,而是保持对“他类世界”存在可能性的开放与尊重,这正是对抗认知殖民的关键起点。

本场围绕复合宇宙的海外名家讲座,不仅是一场关于前沿理论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研究视野与教学方法的启发之旅,为多元宇宙理念走进科研、教学与全球治理实践,埋下了行动的种子。阿玛亚·奎雷哈斯教授通过富有哲思又贴近现实的讲述,为在场师生打开了理解国际关系的另一扇窗口:或许唯有打破单一现实的迷思,学会在多元世界中寻求平衡、展开对话、实现共生,才能为全球治理与人类文明的未来找到更具韧性、更富智慧的出路。


供稿:陈露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