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拉美-亚洲关系性对话”顺利举行

2025114日,由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中国战略研究院主办的“拉美-亚洲关系性对话”(A Relational Latin-America-Asia Dialogue)圆桌论坛在同济大学衷和楼180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特邀来自近10所高校的拉美国家学者与中国学界代表齐聚一堂,包括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大学法学与政治学院教授阿玛亚·奎雷哈斯(Amaya Querejazu)、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西班牙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阿根廷籍学者马济民(Salvador Marinaro)、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左亚娜、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黄平、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鲁鹏、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徐成、同济大学德国与欧洲研究院助理教授张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宋竹芸等。与会学者聚焦拉美身份认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同济大学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石之瑜教授主持,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教授王传兴,助理教授阮功松、栗潇远共同参与交流。

学者们指出,拉美并不存在统一的身份认同。尽管部分国家共享语言基础,且在反殖民历史记忆、本土社群知识等方面存在交集,但内部差异显著,文化、历史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贯穿始终,身份呈现多层化、碎片化特征。讨论中,学者们特别强调了拉美身份所具有的鲜明的“外部赋予性”与“对抗性”特征。历史上,拉美曾出现过构建区域身份的诉求,这些诉求与古巴革命、泛拉美革命运动等政治里程碑深度绑定,本质是对美国主导的区域秩序的反抗。学者们进一步指出,拉美在文化、制度等诸多方面可被视为“边缘西方”(peripheral west),既受西方文明影响,又因殖民遗产与发展差距处于西方体系边缘,“拉丁美洲”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是一个实用的分类概念而非身份符号,但这一概念在抵抗西方主导、推动区域协作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拉美学界长期以“依附理论”为核心,聚焦分析拉美与西方中心国家的不平等经济关系。近年来,学界虽致力于解构“民族国家”“西方文明”等宏大概念,但多局限于“抵抗西方主导”或“维护生存安全”等议题,缺乏对新国际秩序、全球治理改革的建设性理论探索。学者们分析认为,这一理论困境与拉美自身的政治现实密切相关。由于总统任期较短、政策连续性较弱,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理论往往成为各国在大国间寻求发展的工具,难以形成长期、系统的理论规划与构建。此外,拉美本土知识的传播路径也存在瓶颈,大量理论创新扎根于社会运动,而非传统学术渠道,导致其难以进入全球学术视野。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核心是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与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而非局限于特定文化或身份标签。基于这一共识,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发展经验可为拉美提供三方面启示。一是构建本土经验出发的理论路径,拉美可将本土反殖民经验、安第斯地区的“Ayni”(互惠共生)自然法则等丰富素材转化为理论资源,突破“依附理论”的“抵抗”局限;二是采用多元分支而非统一学派的构建模式,拉美无需追求覆盖全区域的统一理论,可鼓励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学者基于本国经验构建子理论,再通过区域对话形成拉美理论集群;三是探索学术与实践结合的传播方式,参考中国学派注重理论落地的传统,将拉美理论创新与社会运动、政策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非学术渠道传播本土知识,减少对西方期刊体系的依赖。

当前,拉美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跨区域联结已呈现多元维度,既有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实体层面的务实互动,也涵盖虚拟空间中的文化交融、学术对话等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会学者分享的实地调研案例印证了合作的巨大潜力。巴西无地农民运动组织(MST)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合作,引入适配小规模农业的机械设备和有机肥料技术,成为全球南方互利合作的典范。不过,中拉合作仍面临认知层面的挑战。一方面,美国通过舆论渲染“中国无序扩张”叙事,导致部分拉美民众对中资项目存在环境担忧;另一方面,拉美学术传统长期受美国模式主导,学者赴华交流机会匮乏,对中国的认知多停留在研究对象层面,缺乏实地体验,难以形成客观认知。为此,与会学者呼吁拓展中拉学术合作形式,既支持校际交换、联合研究等传统合作模式,也提倡主题化联合研究、虚拟课程互邀等创新形式,通过亲身经历深化对彼此的理解,加强与全球南方的知识联结与共识构建。

供稿:陈露娴